作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旗下集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施工、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地矿企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人才培育为根基,通过深耕矿山“四化”建设与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新领域,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科技创新引领矿山升级,劳模工作室攻坚关键技术
在权属西北资源铅硐山矿业公司,一座现代化矿山正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目标稳步迈进。2024年9月,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王铖为领衔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汇聚10名技术骨干,涵盖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多层次人才,成为推动矿山技术革新的重要平台。
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完成科技项目9项。团队成员田小龙带领设备组完成的“1号斜井绞车减速机润滑油冷却方式改造”,有效解决原自然冷却方式油温过高、设备频繁停机的难题,年节省维修费用约40万元,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另一项创新成果“斜井绞车光感松绳保护装置”利用光栅技术实现高精度监测,半年内成功处理30余次松绳隐患,钢丝绳使用寿命延长50%,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在权属企业推广创建劳模工匠室的实践基础上,集团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西北有色地质勘查找矿中心等六大研发中心优势,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项目合作,构建起“项目带动、科学引导、管理提升”的创新发展机制,不仅让劳模工作室的“金点子”在更大平台上落地生金,更形成了“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梯队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矿山“四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技术动能。
建强“四支队伍”赋能发展,人才基石铸就企业未来
围绕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集团以建强“四支队伍”(即“科学家+工程师”的产业发展团队,“工程师+创客室”的现场技术团队,“安全员+岗位工”的现场安全团队,“师傅+徒弟”的技能工匠团队)为突破口,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研究院公司梁效在第四届“陕有色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选矿工(浮选)组第一名,其成长正是“师傅+徒弟”技能工匠团队的生动体现。
“我的进步离不开师父牛芳银的悉心指导。”梁效表示。从理论学习到实操演练,师父为他制定了系统培养计划,班前带他讨论技术、制定方案,试验研究中全程督导规范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尤其是在多金属闭路选矿试验中,牛芳银亲力亲为,连续高强度指导试验工作,保证了重难点选冶项目的顺利实施。更让梁效受益的是师父的言传身教:“学习没有尽头,能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优秀才值得骄傲。”如今,他已成为公司选冶技术骨干。
拓展工程服务新领域,文物保护彰显专业担当
在巩固传统矿业优势的同时,集团依托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力量,积极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新赛道。工程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涉足文保市场以来,历经多年深耕细作,已构建起覆盖文物勘查、评估、勘察设计、施工、预防性保护、数字化应用的文物保护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含光门遗址防渗工程中,工程公司创新采用“一挡、二收、三排、四防、五堵”综合治理方案,运用军工自动挡水系统有效解决雨水倒灌难题。项目经受5个雨季考验,遗址含水率、霉菌等病害得到基本控制,成为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典范。
工程公司还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承揽的《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AR数字化展示设计》荣获全国首届数字赋能文化大奖“薪火传承奖”;在西安市青龙寺、万寿路等地铁站打造“一瞥式”文博展,实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2025年2月,公司成功中标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结构稳定性监测工程,为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同时,公司自研AR望远镜已成功覆盖西安城墙、半坡博物馆、安仁坊遗址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等重点遗址景区,实现了自5月首台落地后的规模化部署,以数字技术激活历史记忆。
踏上新征程,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将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依托“四支队伍”人才优势,不仅让矿山更智能、更安全,也让文保等新业务更智慧、更出彩。一幅以创新为底色、以实干为笔墨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集团上下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