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属企业加快创新应变,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9月24日,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游客手扶AR望远镜操控杆,“触摸”眼前的城墙断面(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丹文/图
9月24日,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城墙断面遗址前游客往来穿梭。不少游客手扶现场的AR望远镜操控杆,透过数字镜头观赏眼前的古城墙,领略千年前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这一沉浸式体验,源自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开发的融合三维扫描、AR、VR等前沿技术的西安城墙数字文化展示系统。该系统能让游客实时定位所在城墙点位,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我们从传统岩土文物保护,持续向文物数字化应用、展示利用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版图不断扩大。”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折向毅说。
“十四五”以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陕西省属企业加快创新应变,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老企业纷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元布局 产业向“新”行
近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勘察设计院”),全钒液流电池研发团队陆续收到科技合作项目邀请。
“这归功于我们设计投运的1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新能源市场的知名度。”9月24日,西安勘察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常礼安说。
全钒液流电池是储能领域的关键产品,具有寿命长、安全可靠和绿色环保等优势,是西安勘察设计院在新型储能业务领域的核心布局产品。近年来,西安勘察设计院研发团队陆续在钒电池材料、电堆设计、系统集成等环节攻克核心技术,在全钒液流储能系统领域实现了从材料研发、系统集成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覆盖。
西安勘察设计院于1964年成立,业务涉及冶金、矿山、建筑、交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十四五”以来,面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该公司将目光重点瞄向高端装备制造和储能领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产业链上下游,同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加快融合,产业结构含“新”量持续上升。
“通过科技创新和多元化布局,我们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储能及储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西安勘察设计院副总经理赵晓峰表示,“其中在工业硅领域,我们靠自主研发的‘1+N’智能工厂设计模式,已经拿下国内70%以上的工业硅项目订单。”
“十四五”以来,通过建设绿色矿山技术研究院、BIM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西安勘察设计院已具备覆盖地质勘探、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科技赋能 “老树”发“新枝”
传统产业怎样“焕新”?
“我们通过自研的AR技术,能够精细复原石刻原貌,清晰呈现文物细节,再经AI精心设计,能为观众生动讲述文物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工程公司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程泽华说。
文物保护是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的新兴业务。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近年来积极拓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应用展示与活化利用领域,探索跨领域技术的整合与创新,成功开发出数字化呈现、信息化管理、人机交互等业务模式,并承担陕北地区汉画像石数字化图谱建立及活化展示、榆林红石峡景区文物数字化保护及AR导览、甘肃省镇原县石空寺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等项目,为游客带来具有互动性的沉浸式观展新体验。
不止于此,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工程公司进一步推动勘察设计、文保施工、监测测绘、文物迁移等传统文物保护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并将技术应用于土体加固、水害治理、环境整治等民生地质领域。在扬州隋炀帝墓的抢救性保护中,该公司团队创新采用透明钢化玻璃支撑与原位修复工艺,最大限度保存了墓葬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完成陕西首个大型遗址群迁移工程,让唐代安仁坊建筑基址“顺利搬家”,建立标准化文物迁移库房。
“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团队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10月9日,程泽华说。
“十四五”以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金钼集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的低氧钼粉产业化研究项目提前近两年实现量产;榆林新材料集团和郑州大学共同研发的铝电解阳极炭渣脱碳脱钠制备氟化铝和磷酸锂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铝电解行业降低能耗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今年以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开发新产品34项,共建联合创新中心4个,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数实融合 发展再提速
将数字技术赋能研发、生产和服务全流程,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西安勘察设计院“AI工具与自研智能体集成平台”于近日正式上线。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在矿山开采设计中,可通过AI技术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开采方案,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在产品外观设计上,AIGC技术能够支持工业色彩的智能生成与定制化推荐,显著缩短设计周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工程师可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技术攻关,为企业抢占行业智能化制高点创造先机。”西安勘察设计院副总经理潘刚说,“目前,该平台已和公司多个核心业务系统完成对接,将实现勘察设计业务质效双提升,意味着我们在数智化转型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西安勘察设计院针对岩土工程、工业设计和数字基建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不断加快数实融合,推动工作模式由“人工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工程项目进度智能监控方法及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此前,西安勘察设计院在岩土工程行业率先推行“岩土EPC”创新模式,实现勘察设计的精准预演,依托自主研发的岩土工程数字化软件体系,形成“技术引领—资源整合—动态管控”的闭环管理,工程效率大幅提升。该案例入选陕西首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不止西安勘察设计院,今年上半年,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所属各企业智能化示范场景项目加快推进,其中,金钼集团“数字钼都”及“5G+智慧矿山”项目加速建设;宝钛集团推动智能化工厂、可视化车间示范性建设,探索钛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数字技术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随着陕西省属企业积极推进各类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10/14/content_921548.html)